当前位置:新闻动态 >> 正文
“十三五”本科教学工作回顾-4 | 马克思主义学院
时间:2021年12月01日 12:53  来源:淮师新闻网  作者:林静  点击:

一、人才培养思路

思想政治教育(师范)专业实施卓越思政人才培养计划,打造“师范-示范”内生发展的国家一流本科专业,培养政治强、情怀深、思维新、视野广、自律严、人格正,具备优秀的政治认同、科学精神、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,能够在中学从事思政课教学、研究和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。

图为思政专业历史沿革与建设情况。

坚持问题导向,着力深化专业建设机制改革,构建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机制,汇聚专业发展内生动力,促进学生知识、能力、素质全面协调发展,形成富有特色的卓越思政人才培养模式。2009年获国家特色专业;2017年,综合排名居全国师范类高校第18位、师范学院类高校第一(并列);2018年,省内首批通过师范专业二级认证;2019年,获批江苏省特色专业;2021年,排名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应用型一流专业第2位。建设经验被全国50多个思政专业借鉴。

图为中学名师进课堂。

鼓励教师结合自身职业规划、特长优势等,分科研、教学等赛道比学赶帮超。教师获全国教学竞赛二等奖、教育部“教学能手”各1人,获省级教学比赛高级别奖项8人次,获校“十佳教学能手”“我最喜爱的老师”10人,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18人次,获国家社科评审“认真负责的鉴定专家”4人次。专业教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教师占比42.86%、省部级项目教师占比超过75%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“优秀”(省内2个)等第通过省重点学科终期验收。

图为姜强强老师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二等奖。

图为朱婧老师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手。

图为李玉才老师获省思政课教学展示特等奖。

二、人才培养模式

立足“思政”和“师范”两个根本取向,聚焦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和思政课教师“六要”标准,对应“一践行三学会”毕业要求,确立以“政治强、情怀深”双向铸魂卓越思政人才的育人目标。“基于OBE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”项目,荣获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。

(一)构建“利益相关”跟踪调研机制

与第三方调查服务公司合作,构建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数据库。每年到地方教育局、中学等单位跟踪调研,获取“利益相关方”对人才培养的要求。2016年以来,深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5次,与其它高校开展人才培养经验交流60余次。

(二)构建“产出导向”人才培养体系

1.强化教师教学对标意识

落实“反向设计、正向实施”工作理念,对标毕业要求、课程目标,完善人才培养方案,调整优化课程18门。

2.实施“二三四”教学改革

推进知行合一“两课堂”:“知”课堂重讲“理”,强化思政专业理论素养;“行”课堂重达“理”,打造“行走课堂”实践教学品牌。强化“三革新”课堂教学:以雨课堂教学等形式革新教学方法、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等进课堂革新教学内容、以“双师对话模式”等方式革新教学形式。实施“四机制”提升教学能力:集体备课机制、互听互评和督导听课机制、新教师磨课机制、“大中小学名师进课堂”校际交流机制等。

3.增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

落实“见习-研习-实习”一体化实践体系。每年组织学生到北京、上海等地开设“行走课堂”,开展实境教学。相关教学项目获2014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项目资助。围绕“坐下来能写、站起来能讲、走起来身正”目标,完善师范生技能训练自主运行机制,11名学生分别荣获省师范生技能大赛一、二、三等奖,参赛选手获奖率100%。学生获批省级大创项目18项,其中省级重点项目4项。

(三)构建“一流质量”持续改进机制

1.完善质量监控机制

施行学业预警制度,构建学业帮扶机制。每学期开展教师评学、学生评教和督导评课,建立外部质量评价反馈和内部质量保障互动协调机制。

2.形成“四层次”达成度评价机制

开展课程目标、毕业要求、培养目标、学生自我发展“四层次”达成度评价,根据达成效果持续改进育人过程。近2年,修订形成人才培养机制支撑报告14个。

三、人才培养质量

聚焦基础教育,精细培养一大批情怀深、技能优的“卓越思政人才”。2016-2020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别为100%、98.68%、100%、98.28%、98.82%,毕业生初次考研、考编率长期保持在50%以上。

(一)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调查

委托第三方公司调研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,毕业生的专业职业对口率超过80% 。江苏省高校招生与就业指导中心的调研结果显示,2017-2019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别为87.5%、95.65%、93.10%,工作满意度分别为90.63%、86.96%、89.66%。

(二)毕业生培养质量综合评价

 构建了培养目标、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机制。2020年3月的评价结果显示,2014届毕业生的培养目标达成度值为0.937(满值1.0),2019届毕业生的毕业要求达成度值为0.942,评价结果均为“达成”。

(三)毕业生培养质量外部评价

2020年3月调研的达成度结果显示,用人单位对2014届毕业生培养目标(毕业5年后职业样态)达成度的评价值为0.93(最低值),用人单位对2019届毕业生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值为0.89(最低值)。

四、人才培养特色

坚守师范教育定位,持续塑造“服务基础教育,培养卓越师范生”质量文化,培养情怀深、技能优的中学政治课骨干教师。

(一)以周恩来精神培育师德修养和教育情怀

以周恩来精神为依托,培养学生师德修养和教育情怀。通过形象塑造,品格风范感化,将周恩来“为国为民,勇于担当”精神,渗透到人才培养和办学育人各环节。开设“周恩来精神引领大学生活”“周恩来精神概论”等6门思政专业必修选修课;创新课程思政特色,在专业课中融入“周恩来精神育人”特色一讲;通过“周恩来班”创建等思政实践,把理想信念、师德修养和教育情怀等内涵全面融入教育教学。1门课程荣获首批江苏省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、首批高校一流本科课程。形成“北有南开,南有淮师”周恩来研究格局。

(二)围绕人才培养质量落实教学工作新举措

围绕“上得好、坐得稳、真管用”标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。一是让教师“上得好”。推行教师队伍建设“四机制”:教师到中小学挂职锻炼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、高校中学名师互聘和结对研学、全体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。二是让学生“坐得稳”。实施“一二三”教学改革。聚焦“一课一师一特色”目标,设置思政课程、课程思政两类教改项目,实施教学三个革新。以“双师对话研讨”“行走课堂”等革新教学方法;以“周恩来精神”特色资源丰富授课内容。三是学习“真管用”。对接教育见习、研习、实习制定非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案。

图为本科生导师在中学指导学生实习。

(三)紧扣“学生中心”夯实本科生导师制

创设并实现政治引领导师、人生规划导师、学业导师、就业导师、创业导师、考研导师、论文导师、生活导师的“八师合一”,本科生导师以带“准硕士”方式指引学生学术成长和生涯发展。完善毕业论文的指导与考核方式,1篇毕业论文荣获江苏省普通高校本科优秀毕业论文三等奖。

图为在清河中学研讨本科生人才培养。

 

编辑:林静   审核:陈树湘
版权所有 太阳成集团(tyc122cc·中国VIP认证)网站-GREENMAX NO.1 2019  苏ICP备:05071367号-1    苏公网安备32080202000172号